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动态
乡镇动态
烔炀镇:“窗帘之约”,温暖独居老人
时间:2025-10-14来源:点击:

正午的阳光透过巢湖市烔炀镇的街巷,洒在唐嘴村老年食堂送餐员杨金泉匆忙的脚步上。他拎着热腾腾的饭菜,熟门熟路地走向87岁独居老人赵晶的家门口。然而这一次,他却发现前一天送来的餐盒仍原封未动。几声呼唤之后,屋里也没有传来那句熟悉的应答——“来啦”。这个细微的反常,在“窗帘之约”互助机制的浸润下,悄然拉开了一场生命救援的序幕。

“窗帘之约”:织就温情的守护网

“窗帘之约”的巧思,在于用最“轻”的方式,托举最实在的安心。烔炀镇推行这一模式以来,志愿者与高龄、独居、行动不便的老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:清晨拉开窗帘、傍晚合上窗帘——这两个简单的动作,成为老人向外界传递的“平安信号”。

就像每天清晨,志愿者宋沁阳路过赵新台家时,总会习惯性地望一眼窗帘是否拉开,或是上前轻敲屋门:“赵爷爷,您起来了吗?”屋里很快传来清亮的回应:“哎,起来啦,正在做早饭,你吃过了没?没吃来我家吃!”这样朴素而温暖的对话,正是“窗帘之约”最真实的日常写照。

日复一日,“多留意、早发现、快上报”的意识,已悄然融入送餐员、邻居、网格员的心中。他们将“看窗帘是否拉开、听屋里有无动静、察老人状态如何”的日常观察,转化为一套“发现异常—及时预警—快速响应—妥善处置”的闭环机制。而正是这套看似平凡的机制,在关键时刻成了赵晶老人的“生命守护符”。

生死时速:机制运转守护平安

杨金泉之所以能第一时间察觉异常,正是源于“窗帘之约”所培养的细致与责任心。以往送餐时,他总会习惯性地留意老人的状态,而这次餐盒未动、呼唤无应的情况,让他立刻警觉起来,随即拨通了村网格员的电话。

接到报告后,照料护理员与村民小组长迅速赶到现场。透过窗户,他们发现赵晶老人倒在床榻上,无论高声呼喊还是用力拍窗,老人都毫无反应。救援人员当机立断拨打120,待医护人员抵达后,又协力将老人平稳抬上救护车,为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

老人在医院脱离危险后,关爱并未止步。按照“窗帘之约”的长效机制,村民小组长赵永林在多次联系亲属未果后,经村委会商议,最终将老人妥善安置至镇敬老院。村委会还为他添置了必要的生活用品,并建立起由赵永林和照料护理员祖良灼定期探望的跟踪机制,让老人在新环境中依然能感受到来自唐嘴村这个大家庭的持续温暖。

机制升级:从“报平安”到“暖生活”

窗帘之约”推行至今,已成为烔炀镇最温暖的“民生符号”。而这一机制并未止步于“报平安”,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拓展、创新、深化。

镇里组建的“邻里守望”服务队,由街坊邻居中的热心人组成。他们熟悉每一户老人的生活习惯:知道张奶奶爱喝淡茶,每次上门都会捎上一小包;了解李爷爷腿脚不便,陪他散步时总会放慢脚步。志愿者们每天上门,不仅帮忙打扫院落、检查老化电线,还定期为老人量血压、提醒服药,甚至用方言讲解防诈骗知识,叮嘱他们:“有人说能领补贴,千万别信,那都是骗钱的!”

对于行动不便、无法按时拉合窗帘的老人,志愿者们也想出了新办法——“垃圾约定”。79岁的刘大爷腿脚不利索,每天清晨将打包好的垃圾放在门口,志愿者路过时顺手带走,并高声问候:“刘大爷,垃圾我收走啦,中午想吃点啥?我给您捎来!”这袋垃圾,成了另一种形式的“平安信”,也让守护更添一份家人般的贴心。

民生温度:小约定写就大文章

“每天拉窗帘,就像有人在惦记着我。”村里一位老人的话,道出了“窗帘之约”最动人的温度。在烔炀镇,这小小的窗帘不仅是“平安密码”,更承载着基层治理的用心——它不追求复杂的形式,而是依托普通人的责任感与默契,切实解决了独居、高龄、行动不便老人的生活难题。

未来,烔炀镇将继续深化“窗帘之约”,探索更多基层治理的“暖心解法”,让“有人守护、有人牵挂”成为更多老人的日常。一扇窗的开合,一场爱的守护,在这座小镇里,温情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延续、传递,写就民生答卷上最温暖的一页。(周晓梅、孙傲)


Copyright©2010-2020 www.chxcw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: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06050号-2

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269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、建立镜像、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*768

投诉电话:0551-82310907 投诉E-mail:chsxcw@126.com
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当前位置:首页> > 新闻中心 > 动态
乡镇动态
烔炀镇:“窗帘之约”,温暖独居老人
时间:2025-10-14 14:53:52来源:点击:

正午的阳光透过巢湖市烔炀镇的街巷,洒在唐嘴村老年食堂送餐员杨金泉匆忙的脚步上。他拎着热腾腾的饭菜,熟门熟路地走向87岁独居老人赵晶的家门口。然而这一次,他却发现前一天送来的餐盒仍原封未动。几声呼唤之后,屋里也没有传来那句熟悉的应答——“来啦”。这个细微的反常,在“窗帘之约”互助机制的浸润下,悄然拉开了一场生命救援的序幕。

“窗帘之约”:织就温情的守护网

“窗帘之约”的巧思,在于用最“轻”的方式,托举最实在的安心。烔炀镇推行这一模式以来,志愿者与高龄、独居、行动不便的老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:清晨拉开窗帘、傍晚合上窗帘——这两个简单的动作,成为老人向外界传递的“平安信号”。

就像每天清晨,志愿者宋沁阳路过赵新台家时,总会习惯性地望一眼窗帘是否拉开,或是上前轻敲屋门:“赵爷爷,您起来了吗?”屋里很快传来清亮的回应:“哎,起来啦,正在做早饭,你吃过了没?没吃来我家吃!”这样朴素而温暖的对话,正是“窗帘之约”最真实的日常写照。

日复一日,“多留意、早发现、快上报”的意识,已悄然融入送餐员、邻居、网格员的心中。他们将“看窗帘是否拉开、听屋里有无动静、察老人状态如何”的日常观察,转化为一套“发现异常—及时预警—快速响应—妥善处置”的闭环机制。而正是这套看似平凡的机制,在关键时刻成了赵晶老人的“生命守护符”。

生死时速:机制运转守护平安

杨金泉之所以能第一时间察觉异常,正是源于“窗帘之约”所培养的细致与责任心。以往送餐时,他总会习惯性地留意老人的状态,而这次餐盒未动、呼唤无应的情况,让他立刻警觉起来,随即拨通了村网格员的电话。

接到报告后,照料护理员与村民小组长迅速赶到现场。透过窗户,他们发现赵晶老人倒在床榻上,无论高声呼喊还是用力拍窗,老人都毫无反应。救援人员当机立断拨打120,待医护人员抵达后,又协力将老人平稳抬上救护车,为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

老人在医院脱离危险后,关爱并未止步。按照“窗帘之约”的长效机制,村民小组长赵永林在多次联系亲属未果后,经村委会商议,最终将老人妥善安置至镇敬老院。村委会还为他添置了必要的生活用品,并建立起由赵永林和照料护理员祖良灼定期探望的跟踪机制,让老人在新环境中依然能感受到来自唐嘴村这个大家庭的持续温暖。

机制升级:从“报平安”到“暖生活”

窗帘之约”推行至今,已成为烔炀镇最温暖的“民生符号”。而这一机制并未止步于“报平安”,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拓展、创新、深化。

镇里组建的“邻里守望”服务队,由街坊邻居中的热心人组成。他们熟悉每一户老人的生活习惯:知道张奶奶爱喝淡茶,每次上门都会捎上一小包;了解李爷爷腿脚不便,陪他散步时总会放慢脚步。志愿者们每天上门,不仅帮忙打扫院落、检查老化电线,还定期为老人量血压、提醒服药,甚至用方言讲解防诈骗知识,叮嘱他们:“有人说能领补贴,千万别信,那都是骗钱的!”

对于行动不便、无法按时拉合窗帘的老人,志愿者们也想出了新办法——“垃圾约定”。79岁的刘大爷腿脚不利索,每天清晨将打包好的垃圾放在门口,志愿者路过时顺手带走,并高声问候:“刘大爷,垃圾我收走啦,中午想吃点啥?我给您捎来!”这袋垃圾,成了另一种形式的“平安信”,也让守护更添一份家人般的贴心。

民生温度:小约定写就大文章

“每天拉窗帘,就像有人在惦记着我。”村里一位老人的话,道出了“窗帘之约”最动人的温度。在烔炀镇,这小小的窗帘不仅是“平安密码”,更承载着基层治理的用心——它不追求复杂的形式,而是依托普通人的责任感与默契,切实解决了独居、高龄、行动不便老人的生活难题。

未来,烔炀镇将继续深化“窗帘之约”,探索更多基层治理的“暖心解法”,让“有人守护、有人牵挂”成为更多老人的日常。一扇窗的开合,一场爱的守护,在这座小镇里,温情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延续、传递,写就民生答卷上最温暖的一页。(周晓梅、孙傲)